樟村板灯民俗

简介

樟村板灯由头灯、子灯、尾灯三部分组成,每班灯约有150桥子灯连接而成。

头灯分五谷头与龙头两种。五谷灯因灯头有五盏灯而得名,五盏灯寓有喜庆五谷丰登之意。龙头灯灯头高约四米,龙额当中有醒目的“王”字,长长的龙角上披掛大幅红布。龙口含珠,龙珠由一百零八个正三角形细蔑组合成圆珠,制作非常精巧。

子灯由木板连接而成。每桥两盏彩灯(也有三盏的),每桥由两盏彩灯,安放在长两米、宽二十厘米的木板上,两头有圆孔,板与板之间用木棍插入连接,可以转动,抬灯人抬着木板或举着木棍随灯头游走舞动。彩灯分里外两层,外层呈八方形,上贴精美的灯花;里层呈四方形,俗称火堂,上贴漂亮的彩纸,火堂中心点燃蜡烛。灯鼓顶部饰有常青树枝,此外还有些精巧的花篮灯、花瓶灯、酒坛灯、戏台灯等特色灯,格外引人喜爱。

尾灯是太极图形(如蜗牛状)或龙尾形(例如S形)内燃五支蜡烛。子灯与五谷头灯、尾灯(太极图形)相连的叫五谷灯;与龙头、龙尾灯相连的叫板龙灯。走动时,如巨型火龙游动;“打旋”时,场面壮观,活动剧烈。要求抬灯人年轻力壮,需掌握一定的技巧。

樟村板灯从农历正月十三日开始起灯至元霄节圆灯,连闹三晚,抬灯时先由三响铳前头报信,灯头前有一对锁呐开路,灯尾后有串堂锣鼓班压阵。一路吹拉弹唱,绕村走乡,穿街过巷,热闹非凡。灯头所到之处,各家各户摆香案,放鞭炮接灯,家中主事者,肩披红布,手托烛台,等待着与灯头互换蜡烛,表示传承吉祥如意,并为灯头披上大红彩布。

樟村板灯最热闹最精彩的舞灯场面是“打旋”,也是观灯者最兴奋、最向往的看点。 “打旋” 一般在广阔的晒场上进行。常见的打旋形式有:“单旋”、“双旋”、“折经摺”、“眼镜旋”等,还有更为复杂巧妙的“龙头虎尾旋”。金盘托“荔枝”、“双马旋”、“梅花旋”等,每班灯约有150桥,至少有300人参与。几百米长的板灯蜿蜒盘绕,一会儿叠成金碧辉煌的灯山,一会儿又延伸舒展成一条璀璨夺目的金龙,千姿百态,变幻无穷,令人目暇不接,乐不可支,美不胜收

历史渊源

樟村板灯兴于清朝康熙年间。分布于玉山县樟村镇、临湖镇、紫湖镇,尤以樟村镇最为兴盛。樟村板灯以历史上的灯社为基本单位,覆盖全镇各自然村,有普江社、临江社、双溪社、暖水社、新兴社等10个灯社

相关民俗活动

樟村板灯从农历正月十三日开始起灯至元霄节圆灯,连闹三晚,抬灯时先由三响铳前头报信,灯头前有一对锁呐开路,灯尾后有串堂锣鼓班压阵。一路吹拉弹唱,绕村走乡,穿街过巷,热闹非凡。灯头所到之处,各家各户摆香案,放鞭炮接灯,家中主事者,肩披红布,手托烛台,等待着与灯头互换蜡烛,表示传承吉祥如意,并为灯头披上大红彩布。

樟村板灯最热闹最精彩的舞灯场面是“打旋”,也是观灯者最兴奋、最向往的看点。 “打旋” 一般在广阔的晒场上进行。常见的打旋形式有:“单旋”、“双旋”、“折经摺”、“眼镜旋”等,还有更为复杂巧妙的“龙头虎尾旋”。金盘托“荔枝”、“双马旋”、“梅花旋”等,每班灯约有150桥,至少有300人参与。几百米长的板灯蜿蜒盘绕,一会儿叠成金碧辉煌的灯山,一会儿又延伸舒展成一条璀璨夺目的金龙,千姿百态,变幻无穷,令人目暇不接,乐不可支,美不胜收





申报地区或单位:
上饶市玉山县

保护单位:
上饶市玉山县